考古论文_长江经济带文化资源分布态势及
2022/07/14文章目录
一、长江经济带国保单位的空间地理分析的数据与方法
(一)数据来源
(二)主要研究方法
1.点状核密度分析。
2.线状缓冲区分析。
3.重心迁移模型。
4.集中化指数。
5.地理探测器。
二、长江经济带国保单位分布的时间态势
(一)各历史时期的国保单位分布
(二)长江经济带国保单位的分布重心
三、长江经济带国保单位分布的空间态势
(一)区域和省域的国保单位空间分布
(二)水域缓冲区的国保单位空间分布
四、长江经济带国保单位分布的类型特征
(一)国保单位类型分布的结构化特征
(二)区域和省域的国保单位类型分布
五、长江经济带国保单位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及解释力
六、长江经济带国保单位的分布规律与启示
(一)分布规律
(二)启示
文章摘要:长江经济带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,文化资源富集,极具研究价值。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简称“国保单位”)为载体,采用空间地理分析方法,探析长江经济带国保单位的分布差异及归因。研究发现:在时间态势上,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国保单位呈现出“七起六伏”的数量变化,其分布重心的迁移距离亦有变化;在空间态势上,国保单位沿长江水系呈“东密西疏”的鱼骨状分布,并亲水聚集;在类型特征上,国保单位的类型分布具有集中化的结构特征,其中古建筑占据数量优势;在归因解释方面,自然环境的水系指标、社会环境的文化指标对国保单位的分布差异具有高解释力。在此基础上,提出集群发展、固本强基和数字集成的策略,旨在为长江经济带国保单位的保护及传承提供学理依据。
文章关键词:
论文作者:李畅
作者单位: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
论文DOI:10.15937/j.cnki.issn1001-8263.2022.07.018
论文分类号:K87;F127
